当下,特色小镇成为各方关注热点,体育小镇是特色小镇的一种。什么是特色小镇?特色小镇该如何申报?体育小镇在未来又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在体银商学院首届体育小镇高级研修班暨体育小镇峰会上,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姜鹏所长从以下五个方面对特色小镇进行了解读。
一、如何从城镇化的视角理解“特色小镇”
每一次文明的进步都会引发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越来越火,很多人可能担心自己将“被”失业,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我们不妨这么理解,在农业社会的时候,90%的人都在种地;而到了工业社会的时候,只剩下不到10%的人仍在种地;那么,剩下的人失业了吗?显然没有。所以,在智慧城市、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未来,我们或许会发现很多工作被机器代替了,但也同时会发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职业、越来越多细分的行业等着我们人类去从事。我们的第三产业在未来也会产生越来越细分的行业和职业,包括体育行业。从这个角度看,城镇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洪流。在此趋势下,现阶段的中国城镇化可以理解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将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有更高附加值的工作,它(城镇化)是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融合互动、同步发展的。从全球看,工业革命之后经历了四次主要的城镇化浪潮,中国和印度两个人口大国正处在目前的第四波城镇化浪潮中。现今,城市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关注的工作生活的载体。2014年,国家正式出台了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这五点也是我们建设“特色小镇”、“体育小镇”应该注重的五个重要出发点。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同时特别提出一个发展主线“供给侧改革”。
首先,要让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需要。人民大众关于体育方面的休闲需求是要重点考量的。
第二,要优化要素配置,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扩大有效、中高端要素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体育产业里有很多板块,可能就属于这个中高端供给,需要重点的去优化要素的相关配置。而这些要素的相关配置一定会带动我们新动能的培育和发展。所以,习总书记才会特别强调,虽然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供给和需求都有,但主要是在供给侧。在新常态下,我们应该正确理解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状态,那就是“增速变缓,稳中求进”,在未来,新动能可能更多的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以及创新驱动。
关于要素市场这块,我们可能需要关注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一般认为,“供给侧改革”是“三去一降一补”,相关内容其实与我们市场研究的一些相关因素是息息相关的。包括要降低土地成本、加大投资人的力度,以及要扩大有效供给等,这些内容预示着我们未来的市场前景。而关于“供给策改革”与城市发展的重大意义,涉及到劳动力、土地、技术、制度以及社会服务体系五个方面:
第一,土地方面,要让土地政策有利于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要积极盘活、利用低效的现有建设用地,要盘活现有用地来提高产出。
第二,技术方面,改革现有规划方法,实现城市的有序建设,一张蓝图干到底、提高城市设计水平等。这在特色小镇规划中也应特别注意。
第三,劳动力方面,要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包括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缓解就业压力等,这也是特色小镇建设的一个重要出发点;而从实际的经济数据来看的话,服务业的就业岗位提供比率是明显优于工业的,基本上可以高于一倍,包括“特色小镇”在内的服务业是未来承担就业的重要容纳器。
第四,制度供给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来激活城市的微观经济。
第五,社会服务体系方面,还会改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来满足我们多样化的需求,并且要推动供给方式多元化。
由此理解,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地不断带动下,未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会释放越来越多的活力。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不断的提升城市开发建设的水平。
第一,绿色发展,要实现资源人口的高度集聚,实现人与资源的和谐统一,实现集约发展。
第二,要关注紧凑城市建设,改变以前的粗狂发展,更加关注城市中心的重生和复兴。在这个方面,文化体育相关设施项目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一些地区的老城、旧城的复兴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
第三,要发展智慧城市。要将智慧城市当做一种解决城市发展面临问题的重要抓手的理念,运用新的技术承载更多的服务人口,提供更高品质、更方便快捷的相关服务。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发展我们的各个城市。
城镇化经历了过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增长,以平均每年大约1%的增速完成了一个巨大的发展,但是城镇化也不是一直以一个斜率上升的,它本身也是一个S曲线。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在为我们带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的城市病,比如北方特别严重的雾霾等等。究其原因,以往我们的城镇开发都是以土地利用为核心。在市场条件下,城市开发都是通过土地利用和开发来实现的。而房地产的驱动、城市GDP增长以及财政收入的快速增加,又反过来推动了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开发模式的不断发展。有专家指出,城市规划是研究如何通过城市形态的某种秩序来协助资本在城市中的扩张,从而做到经济高效,此话不无道理。
但是,经济发展模式也会促进城市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变。我们在讨论“特色小镇”的建设,讨论城镇发展的时候,应该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进入新常态,城市的发展动力也在改变。以前可能是土地财政、房地产主导;在未来,则可能是别的形式。以前是快速扩张的发展,那么在未来则会越来越注重内涵式发展,更注重存量土地的盘活开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管是人口的特征、城镇化的格局都有明显的不同。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前一二十年由房地产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已经面临严重挑战。所谓“鬼城”、“空城”,内在原因就是对产城融合的忽视。所以,不少地方建了很多城镇、很多新区、很多新盘;但是,只有房子没有产业,所以引不来人、留不下人。这也是我们“特色小镇”建设应该特别避免的一个重要前提。
如果一个地区没有产业支撑,或者主要产业过于单一的话,都会造成一种有城无业,有城无市的尴尬境地。但是,有业了,业强了就一定好吗?还要相互匹配和不断发展。很多人认为产业一进来就一劳永逸了,其实产业发展都是有阶段性的,有一定的生存周期。所以,产业必须要不断地升级,包括我们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不是一条线走到底的,也会不断有产业链的延伸,不断有相关业态的产生,不断有体育跟新技术、新业态的融合发展。而人口与城镇化,也可以理解为产业升级的一个漫长过程。所以,新型城镇化才会特别强调产城融合。简单的圈地造城,是不健康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它可能带来一个短期效应,但在长期来看一定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未来城镇的发展,未来的“特色小镇”的建设一定要告别土地换发展的模式,要让约束发展成为一个新常态,更多关注城镇活力的打造、城镇产业的发展。
产业到底该怎么发展?中央层面给了答案:“大城小镇”。大城就是指城市群,小镇就是指特色镇的统筹发展,也就是我们一般理解的有发展条件的小城镇以及“特色小镇”,也包括“体育小镇”。对于很多大的城市来说,其产业发展可能会靠区域转移,靠一些大的项目带动。而对小城镇来说,其产业发展是非常困难的。很多小的城镇也曾热衷于产业园区的建设,工业用地做好了、工业地产建好了,但是相关项目的招商引资依旧非常困难。“特色小镇”的发展从来就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可以从城镇化的视角对中国未来城镇的发展格局进行预判,其中小城镇是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特别是大中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或外来人口流入。
01、小城镇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首先,“特色小镇”或者说“特色小城镇”是城镇化一个重要载体。我们国家小城镇的数量非常多,2015年的时候已经超过二万个;而从印度的发展来看,其城镇化的发展也是伴随着大城市的增加,以及小城镇更大规模的增加来实现的。小城镇不管是从数量、还是规模上都是一个巨大的增长板块。另一方面,我们国家小城镇发展已经高度分化,对于很多中西部地区来说,其小城镇的发展特别缺乏产业支撑。因此,“特色小镇”这种以产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是很多地区急需的。
其次,小城镇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来源之一。小城镇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全国城镇的就业吸纳占了全部就业的一半,这点可能与我们很多人的认识相悖。同时,小城镇在创造财富特别是富民方面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再次,小城镇在为城市之外的更大区域进行公共服务配套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由此也可以理解为,我们认为还是要特别关注特大城市、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他们未来的消费潜力是非常巨大的。
最后,小城镇在国家城镇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是就业、富民的重要基础,也是城镇体系承上启下的重要连接点。我们可以发现,全国不同区域的城镇的发展水平特别不平衡,比如说东部地区的明显发展得特别好。要改变这些不利现状,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就需要政策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创新,而现有小城镇的发展经验无疑正为未来我们政策的改革、试点的探索创造了良好的实践储备。
02、小城镇该如何发展建设
首先,小城镇的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以往靠劳动力、土地、环境低成本的发展优势正在被逐步弱化,未来还是应该以创新驱动作为重要的前提和抓手。我们要把技术创新作为城镇化的第一推动力,要发力大数据,激活新动能。过去一两年,大数据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借助大数据的观察分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的许多行业、产业实现更快速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其次,一个地区的发展,应该以自身的发展条件、自身的资源禀赋、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作为一个重要前提,要量体裁衣。对于小城镇来说,它的发展目标不一定是要成为大城市,但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集聚对自己有生存期望的特定人群在这里幸福的生活。要改变单纯求大的思维,把特色作为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前提。
再次,反对片面的求洋存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在很多的情况下,本土的就是国际的。然后,开发建设要量力而行,防止一哄而上。要以自身的发展条件、经济状况、财政状况来合理规划、有序建设、规避风险。其中,企业要作为建设的主体,政府要避免大包大揽。
最后,从愿景来看,人文环境的打造才是城镇发展的永恒主题。产业的发展是有生命周期的,以这些年很火的乌镇为例,其产业除了旅游之外,没有进行特别的招商引资,但是由于环境好,借助好的资源,很多跨国企业要入驻。所以,对很多地方而言,单纯的关注项目驱动、产业带动时可能更要避免急功近利。对于“特色小镇”本身魅力的营造,依旧是城镇未来长远生存的一个重要基础。用联合国研究组织的话来说,对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城镇,没有一个固定的发展模式,很多时候我们认为一些发展理念或模式非常有借鉴意义,但是我们也要使这种理念或模式在我们的这个城镇里因地制宜。也就是说,一定要改良,直接套用一定不会取得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