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营地”在国内已经不是新鲜的概念,但是行业依旧处于发展初期。几年来,全国各地一批批新建营地涌现,也有一些营地黯淡退场,行业在如此循环滚动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撇开行业大方向不谈,着眼看每个露营地个体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因为营地在国内出现时间不长,大部分营地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看着别人的营地怎么做,然后学习和模仿。这样的弊端是容易忽略自身条件和特点,盲目的学习和模仿,结果出现了一批形式相同缺少灵魂的“标准品”营地,多数经营不善。于是便有了房车保有量小、产业不成熟等等原因来解释为什么营地不赚钱,这样的情况究其根本是对露营地的定义存在误区。
根据需求定义营地
同和山致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副总裁莫克力女士这么诠释露营地,从消费者更深层次需求的角度分析,露营代表的是一种新型的休闲旅游行为方式,营地的作用更像是户外休闲的综合体,包含自然、好玩又自由的属性。其实并没有太复杂,搭建营地只是做一件让消费者亲近自然又能得到快乐的事,营地的建设一定是以快乐露营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的。
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城市情况和消费情况也不同,营地的打造没有一个固定模式,也不应该有一个固定模式,营地本身应该是一个非标品。
有的地方适合建造大型的主题公园性质的营地,营地即是一个目的地,如广东佛山鹭湖营地,是重资产打造的大型营地。而有的地方则适合布局网络化补给型营地,主要以物资补给、停泊、车辆服务等为主营业务,如上汽大通在四川、重庆等地打造的微营地。还有一些营地是以组织户外活动为主,自己本身并没有土地,而是选择与景区等合作,开发包装闲置资源打造的营地,如杭州千岛湖驴营地。
别纠结房车保有量
露营,不代表只有房车露营一种。所以以房车为主要服务客户的营地才应该关心房车保有量,而大部分营地盈利与否更房车保有量关系并不大。所以部分营地不能盈利,并不是房车保有量的事。
台湾的营地发展情况更能体现出房车数量与营地发展并无直接关系。在台湾,房车保有量与大陆相似,约3万辆,而台湾的营地数量为1523家。按照保有量因素来衡量台湾营地是否盈利的话,那平均1个营地分到的房车数量不足20辆,台湾的营地现在应该处于“饿死”的状态,而事实并非如此,台湾的营地大大小小基本都收费,每年约有200余万人来到营地参加露营活动。
台湾中华露营协会前秘书长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即使在那些房车文化发达的国家如德国、美国,房车露营人数所占整体露营人群数量比例依旧不足15%,在台湾房车露营人数占整体露营人群数量比例甚至不足5%。”
等不来的盈利
政策利好不断,营地数量也在增长,露营地产业发展虽然暂处于萌芽阶段,但是从政策到市场层面,它的发展曲线是呈现上升趋势的。
宏观看产业前景虽好,而剖析每个营地的成与败,却并不是按产业产值来衡量判断的,产业逐年的发展似乎也并没有对露营地个体带来帮助,部分营地并不是现在不赚钱,而是一直都赚不到钱。
一些露营地经营状况不善,环顾一下其它与自己相似的营地也没有盈利,便认为是整体环境不好,才导致营地不盈利。于是只是寄希望于产业大势到来,可以将企业送上风口实现盈利,却忘记了产业的好与坏并不能代表营地个体的经营状况。大势可以等得到,但是盈利靠等是等不到的,唯有个体营地在逐年的摸索和尝试中,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小结:营地不是标准品,也不应该是标准品,没有自己特色和壁垒的营地是很难造血和长久生存的。在建设初期不盲目追求大规模、大投资,在运营过程中不断迭代丰富内容,跟行业一起发展成熟,将自己的营地作为非标品去打造,把营地这一块土地“炒熟”、“做热”,成为真正的露营地。
来源:越野E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