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小城镇建设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特别是住建部、发改委及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指示以后,各种有关特色城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政策探讨和实践创新活动愈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并激发出广泛的实践热情。
一般来说,产业特色、环境特色、文化特色,这些大多是小城镇建设看得见、感受得到的东西,有些走在前列的城镇在体制与制度创新方面也做出了可贵的探索。这些都是蕴含着优秀城镇特质的特色化表达方式。但是随着特色小镇建设实践的扩大和深入,尤其是当前特色小镇建设在全面推广已经近乎成为全民运动的情况下,是否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反思?需要对哪些思想或者行为误区引起警惕,并对某些行为倾向及时纠正,以免在特色小镇建设中一哄而上而造成各地不顾实际条件的过分追求、过度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湖北特色小镇:龙泉镇鸟瞰
误区一
不能因批评同质化现象而忽视了通用化、类型化建设的合理性与适用价值
从环境角度来说,目前的大多数城镇确实存在着同质化的建设现象。但是要搞清楚同质化现象的原因和本质。其实很多情况下大家谈的“同质化”或者“千城一面”问题都是伪命题。因为从大量的城市建设内容来看,同类型的建筑,由于功能、规模、造价、规范,以及技术保障要求和健康环保要求等方面的重重限制,所造成的筛选后的必然选择就是,绝大多数的城镇从群体聚落到建筑细节都会具有相似性和类同化特征,而且反映出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内在趣味追求与表达方式。传统乡村聚落在当下成为特色化追求的典范,那也是因为传统乡村聚落同质化时代的逝去,当时的同质化产品因为我们自己的愚昧而以“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的理由加以摧毁,剩下的凤毛麟角才成为了我们醒悟了的、时代的、特色化珍贵资源。也就是说,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各个社会的同质化现象本身是符合内在发展逻辑的。同质化本身没有错,只是因为我们一直以来的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造成村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使得绝大多数的村镇建设同质化成为了低质化、杂乱化和半成品化的同义词,也因为我们几十年来大众审美教育的缺失,基于大众文化基础的村镇环境同质化现象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低劣化和庸俗化。因此,同质化本身不应该成为某种共同问题的替罪羊,而是应该提醒我们要更多的拥有做精活、做细活的耐心,和做好持续的投入与维护的准备,当然也要有做好引导和管理工作的制度与技术保障。总之,顺应空间环境条件,设计建造功能合理、结构与装饰细节完整、风格整体协调的建筑,提供充分而可靠的基础设施,做完善的生态、卫生、景观环境细节,做好、做精、做久自能做优,优中自有真特色,而无需总想着在空间造型和装饰风格上挖空心思、求异猎奇。当然,近年来各地大量出现的军营化排排坐式的新农村社区建设,以最简洁醒目的视觉秩序为同质化、千村一面做了反面注脚,这是我们无论在特色小镇建设还是一般性的镇村建设时都要坚决反对和避免的。
湖北特色小镇:漳河城镇风貌
误区二
谨慎依托特色项目的建设来带动特色小镇建设与城镇化发展
很多基层乡镇存在急于通过自身山水景观资源进行旅游项目引进的冲动,中西部地区这种情况尤其突出。且不说这些项目能否成功并且能够为当地农民带来多少实质性利益,很多基于项目导向、开发导向的建设行为对于山水环境(尤其是水环境)与景观文化资源的态度是非常功利和粗暴的,这种通过兜售特色环境而换取特色标签的行为,因为将特色小镇建设简单地理解为资源开发和产品研发,形成对于山水生态环境的超出其生态承载力、空间承载力、工程承载力、审美承载力的过度开发,短期内可能对小镇经济建设和形象建设形成良好的数据贡献,长期来看由于破坏性的生态创伤难以恢复,尤其是对于少雨缺水或者林业生态资源贫乏地区来说,极易造成生态环境质量、生态原真性品质和生态恢复基础能力的下降,进而使城镇未来的内在整体价值贬值,得不偿失。而且许多所谓的特色开发项目并未能与原有城镇空间、功能形成实质性的衔接、补充和融合,对于城镇发展也未能带来关联动力,而且对于原有城镇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也未能形成互补机制,无形中摊薄了城镇平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使城镇本身的城市化动力减弱。因此,引进项目一定要慎重,建设主体的发展目标一定要纳入城镇建设总体目标框架,尤其是生态与环境发展目标框架。而且,虽然形式上可以依托特色项目形成独立小镇,但作为城镇的一部分在功能上要与原有城镇总体整合,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上要按照新的城镇统一体进行提档升级,避免相互脱节,损害原有城镇与乡村的发展利益。
误区三
在抢占信息时代和工业4.0时代先机、创新创业、做新做特时保持适度清醒
国内外许多小镇在其历史发展道路上,在某个时间节点上,利用国际国内或时代发展的特定机遇,积极利用自身的资源与区位优势条件,努力开拓加上机缘巧合,再加持续不懈的长期耕耘,终于形成独具十分魅力、独享一域风光的产业标杆式的文化产品或IP品牌,如乌镇,如云栖小镇,如美国格林尼治小镇等等。但它们基本上都是作为某种城市特定功能的安置区或飞地单元,在与所依附的核心城市或者周边大区域内的城市空间格局、功能需求与连接关系上具有完备的致密性条件。同时这种小镇对于自身的载体品质要求极高,基本上不是小镇的创新创业造就了自身的成功形象,而是创新创业的人群与产业机构选择了那么几个凤毛麟角的极品城镇或者高生态高文化品质风光区。因此,这样的榜样自身价值极高,但对绝大多数城镇来说,在特色小镇建设方面并不一定具有可资参考借鉴的价值,反而是因其榜样的巨大号召力量而容易使学习者迷失眼界、自乱步伐,也动摇自身走好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符合自身实际条件的美好小镇的基础。因此,特色小镇建设在抢占信息时代和工业4.0时代先机、创新创业、做新做特时要注意保持适度清醒,既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也要把握自身角色定位,掌握时机,踩准节奏,首先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影响,努力实现“智慧小镇”目标而成为未来城乡网络中的重要要素节点,并以此进一步寻求在区域城镇化发展中的特色地位,为特色小镇建设的未来发展奠定巩固的基石 。
湖北特色小镇:漳河镇的航空产业加旅游开发
误区四
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固然可以开辟生路,但保持自身定性、追求精细化发展同样可以达到可持续的目的
追求特色与不同,追求差异化发展,理念新颖动人,特别是在某个领域(如某些农产品发展)突击一下,容易短时见效,符合各部门任务要求,这可以理解。但这容易导致对于优质化内功养成的忽视,因为那需要长期的努力,要做很大的基础性工作和培育性工作,在时间紧、任务急的情况下难以被考核者与被考核者接受。但是,特异化与差异化、错位发展是有条件的,差异化发展需要有内部支撑基础和外部需求结构,错位发展则要有错位的足够空间与动力。当然,有能力的地方可以挤出空间,强劈道路、争道前行,但是绝大多数城镇特别是中西部小城镇从各方面考量都不具备这些内外条件和自身能力,只能是就自己既有资源禀赋、市场环境、技术能力、资金条件等方面做好精细化工作,不能做大,但可以做精;不能做强,但可以争优;不能抢头,但可以耐心收尾。总之,不能做到特异,就踏踏实实,努力做到特优。实际上特色化概念本身就应该包含特优化的品质内涵。当然,特优化本身也不好做,但是可以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心无旁骛,借助于现代信息化大数据技术和市场条件,走好自己的“非特色化”特色发展道路,避免因折腾而浪费资源、浪费精力、浪费时间。
湖北特色小镇:吴店城镇风貌
总结
当然从目前来看,各地特色小镇建设从政策研究到实践发展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出现一点问题和偏差也很正常,其原因也比较复杂,可能有政府的发展理念、企业的利益诉求、市场的逐利本色、民众的幸福心愿,以及规划师、建筑师甚至是主管领导的个性与审美趣味等等各种主体与各种因素。但是,不管是哪一级责任主体,都应该更好地吃透与厘清特色小镇建设指示的内涵与边界,把握时代精神,立足地方实际,强化本体历史责任意识,尊重特色小镇建设的基础、目标与外部环境条件,才能脚踏实地,真真正正地做出有生长基础、有品质内涵、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小镇。
总之,对于大多数基于农业产业基础以及中西部地区小城镇来说,由于区域经济的欠发达和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的基本特征,并不一定具备一般意义上的特色化发展以及特色小镇建设的普遍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过分或过早强调一镇一品甚至是一村一品,极易使镇村发展陷于正常路径不好走、特色路径走不好,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
因此,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特色化不是目的,只是实现带动经济发展、增强内外部环境的美誉度与认知度、增强民众凝聚力与自豪感、提升城镇建设文化内涵等目标的手段。当城镇建设并没有太多可资依托的特色环境文化与特色产业发展资源条件时,应该更多地苦练内功,在新型城镇化发展大旗的引领下,走好非特色化建设路径下的高效化、精细化、美质化发展道路,并且充分利用人皆可用的新观念和新技术条件,努力使城镇发展尽可能地立于更高、更宽的发展平台和集聚更多更好的有效资源,为未来发展奠定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还要明白一点的是,个体特色化的缺位,也不代表特色化内涵在整体层面的无意义。实际上,各地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区域历史人文、社会经济、自然生态共性特征,走片区或区域特色化发展道路,并且可以据此建立区域特色资源共建共享的城镇发展联盟,整合资源、聚集动力、先发带动、互助同行。手段多样,适宜为本;前瞻远眺,殊途同归。
来源:越野E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