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充分发挥了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高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旅游+”理念自提出以来,获得了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本报记者围绕相关话题采访了部分代表委员,他们纷纷表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展现出勃勃生机,有效助力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活力。
顺势而为 推动产业深度融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会长祁志峰认为,这些年,中国旅游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富裕起来的老百姓出游需要越来越强烈。旅游业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需要与其他产业深入融合。只有真正融合起来,旅游业才有更旺盛的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是纳西族人,对纳西文化有着深入研究。他对于“旅游+文化”很有感触:“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产生了共赢效应,一个地方或某个领域的文化及其研究成果即使再深厚,如果传播不出去,就无法充分实现其价值。旅游恰恰可以将文化有效传播出去,旅游也需要深厚文化内涵支撑发展。”
“森林旅游已成为城镇居民常态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已从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游与森林体验、森林康养、休闲度假、自然教育、运动健身等多业态并重转变,成为人民喜爱的健康产业和幸福产业。”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北曼甸林场场长张利民表示,森林旅游让人们在游览绿水青山、呼吸新鲜空气、幸福观光度假的同时,树立起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生态文明观,有利于引导全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依托山水生态、田园风光,建设环境优美的特色生态乡村,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有助于让人们记得住乡愁,有利于助力生态扶贫和乡村产业兴旺。”张利民说。
全国政协委员、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教育局招考中心主任关芳芳认为,教育与旅游结合很有必要。“我十分希望能把家乡的孩子们带到北京等大城市,让他们看看国家的科技成就,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对祖国的自豪感,树立崇高理想。”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漳州市委副主委陆銮眉认为,新时代的农业产业需要加快向注重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第二产业和以乡村旅游等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延伸,最终构建起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
成效显著 走出繁荣发展新路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杨安娣介绍,从产业融合看,吉林“旅游+”“+旅游”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开展“玩冰踏雪、健康吉林”全民冰雪活动季,近70万名学生参与“青少年上冰雪”,16场国际国内大型冰雪体育赛事不断;57台民俗风情剧目展演精彩纷呈;冬捕成为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壮大农业新业态的重要举措;吉林名品重庆行(云南行、湖南行)促进旅游商贸共同繁荣。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晓静说,山东传统文化很有代表性,特别是儒家文化。“我们一直在探讨如何更好地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怎样将文化与旅游更好地融合。我们一直在考虑怎样将儒家文化融入进去,打造一台具有正能量的演出,吸引中外游客。”
张利民说,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在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森林旅游的发展之路。
白庚胜说,丽江借助纳西文化进行旅游开发,大大提升了丽江的知名度,纳西文化也在旅游开发中得到更好保护。比如,大量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向人们诉说着纳西族的成长和发展历史,这些文化内涵渗透到了丽江古城的每一个角落,成了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展望未来 实现共融共建共享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山东省委主委段青英认为,旅游业需进一步拓宽产业网络,把旅游、互联网和当地的各种优势资源、特色资源充分结合起来、展示出来,使农产品、旅游商品产销两旺,充分拓展乡村旅游的空间布局,让文化、休闲、养生、养老、体验、观光等旅游项目竞相涌现,实现旅游业发展壮大。
陆銮眉认为,乡村文旅产业是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最为兼容的产业,也是将乡村生态资源转化成经济发展优势的首要产业。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将文旅产业作为乡村经济振兴的主体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郭媛媛说,旅游业要进一步满足人们情感需要,与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
白庚胜表示,旅游业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以人为本、长远谋划,要充分保护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当地民众真正拥护、参与、共享。
张利民认为,森林旅游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科学规划,顺应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实现与教育、医疗、旅游等行业有效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刘晓静说,每个乡村都有各自的代表性文化,将其整合打造成旅游演艺产品可以吸引游客,带动当地旅游发展,有益于非遗传承与保护,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杨安娣认为,有了特色旅游产品,还需要完备的要素配置。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深入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与关联产业的深度融合,将公共设施建设和高效服务管理从景点景区延伸至全域,实现产品开发特色化、要素配置全域化,营造共融共建共享氛围。
来源: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