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贫穷、落后、愚昧等一直是乡村的典型形象。在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浪潮下,大批乡村居民涌向城镇,寻找更好的生活环境与就业条件。这直接导致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乡村大量萎缩、消亡。
然而,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城市反哺乡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更加完备,这为我国传统乡村复兴提供了新的选择和发展思路。站在后现代视角重新审视乡村区域,这是一片有待开发的具有田园诗意般的栖息地。
一、美丽农业景观与田园意象
乡村作为与城市相对应的人类聚居地,有着显著区别于城市的美丽景观与环境。
1、清新的自然环境
在大中城市普遍进入“雾都"时代时,乡村仍然保留着她美丽的乡村环境与清洁的空气环境。当雾霾锁城时,乡村正成为大批市民周末的休闲地。在工业污染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清新的乡村空气成为都市居民新的消费偏好,如近年来,福建省提出了以“清新福建"为旅游形象,在全国启动了主题营销活动,先后推出“清新福建"经典线路和20个大景点,正是契合了当前全国空气污染严重、突出清新空气的稀缺性,有效刺激了福建省的旅游发展。
2、美丽的农业景观
乡村最大不同于城市的地方是其低密度的人口聚集规模和生态的自然农业景观。在钢筋水泥的城市建筑中,公共绿地与自然开敞的空间成为城市居民的稀缺品。在日益膨胀的消费社会中,乡村的自然农业景观正成为城市居民新的消费对象。
3、乡村田园意象
乡村吸引城市居民的还有其如画般的乡村田园意象,如乡村的朝霞、晚霞、星辰以及云雾之中的乡村聚落等构成一幅美丽的自然水墨画。在高度工业化的城镇中,由景观、建筑、聚落构建了美丽的乡村田园意象。
二、传统村落和建筑
乡村保留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众多文化元素,典型表现在乡村的传统村落形态和各类乡村文化建筑上。
1、乡村低密度聚落形态
乡村低密度聚落形态使乡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充分诠释了我国传统老庄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充满压抑的城市高楼大厦相比较而言,自然山水背景、低密度居住空间、更多的开敞与社交空间、和谐的邻里关系等使乡村聚落和乡村生活极具吸引力。
丹巴县甲居藏寨
2、传统民居建筑
我国的传统建筑可以分为宫廷建筑、民居建筑和宗教建筑。而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在经历了30余年的改革开放和多次的城镇建设浪潮后,仅在乡村还较为大规模地集中保留着部分居民建筑,如安徽西递宏村、福建永定土楼等都已成为世界遗产,其表现出极高的文化价值。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规制、形式、空间形态、建筑装饰、文化寓意等在乡村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保留和展现。乡村也成为我国建筑文化保留最为完整的地区,在打造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战略中,富含传统文化的乡村成为建设的重中之重。
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四菜一汤”
3、乡村祠堂、寺庙、道观等建筑
乡村祠堂、寺庙、道观等建筑承载了乡村地区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也表现出了乡村的文化习惯和乡村社会的精神生活。同时,由于我国空间地域的广阔,各地区之间文化差异巨大,即使是同一类型宗教建筑,如佛教或道教等,在南北区域或东西区域等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宗教建筑与当地区域特色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宗教建筑景观。
福建永定县思贤村吴氏崇德堂宗祠
乡村祠堂更是反映了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家族社会生活形态,祠堂建筑典型区别于居住建筑与宗教建筑,是乡村家族社会的精神生活核心,也是传统文化中难得的家族生活研究范本。
三、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非物质文化
除了乡土建筑等物质文化载体外,乡村地域文化特色还充分体现在非物质文化方面,这主要包括各种乡村传统节庆、乡村手工技艺以及乡村音乐舞蹈等。
1、充满节日气氛的各种传统节庆
虽然我国的传统节庆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为主,且主要节庆活动内容与节庆主题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事实上,由于我国的地域生活差异极大,同一节庆活动在不同地区仍然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在各种传统节庆的节日准备、节庆饮食、风俗习惯等方面均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区别。同时,不同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结合其地域文化特色,在几大主要节庆活动外,还有一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如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等。
贵州省雷山县苗寨过苗年
极具地方文化差异的传统节庆活动成为后现代社会都市居民文化体验的重要内容。
2、各种手工技艺
我国传统的手工技艺源于生活,是乡村生活的艺术化表现形式,如剪纸、年画、竹编、刺绣等,往往均与乡村的生产或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城镇逐渐从乡村生活中分离出来,并衍生出与乡村生活完全迥异的城市生活方式。而乡村由于受工业化影响较小,传统的乡村生产、生活仍得以延续,传统的手工技艺也因此得以保留。
乡村手工技艺是中华民族农耕时代的文明体现,是传统乡村生产、生活的重要内容。步入后现代社会,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功能虽已逐步退化,但其所承载的文化符号意义、艺术价值和休闲体验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3、乡村戏曲舞蹈
我国传统的农耕文明没有诞生出经典的乡村音乐,但却孕育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样化地区戏曲,典型的如东北的二人转、北京的京剧、安徽的黄梅戏、四川的川剧、陕西的秦腔、河南梆子、黄土高原上的皮影戏、广东粤剧等。这些地方戏曲不仅高度浓缩了乡村的地方生活,也对乡村的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现代影视、网络的冲击下,传统乡村戏曲舞蹈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但不可否认其在旅游度假的浪潮之下,正面临着文化复兴的重要契机。
四、慢悠化的乡村田园生活
无论是乡村的乡土建筑文化,还是乡村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最终汇聚的是一种乡村田园生活,即以慢节奏、悠闲、自给自足、野趣、四世同堂为主要特征的乡村田园生活。
我国旅游的发展正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旅游转型,尤其是度假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重点方向。动辄数亿元投资的高尔夫球场、高档网球场、高星级酒店、度假别墅等并非我国旅游发展的主流,也并不适合度假旅游的主体——中产阶层的度假诉求。度假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有别于常住地生活方式的短暂体验。
因此,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度假时间的约束下,乡村度假将成为城市中产阶层游客偏爱的主要产品。同时,从度假游客的动机来看,度假生活是度假者体验有别于日常生活、在现代都市向往而不得的生活。因此,从这一层面而言,度假者的度假生活应该是都市生活的对立面,应是具有慢节奏、休闲的、自然的、绿色的、富于家庭乐趣的生活。
五、传统乡村生产方式
当现代工业机械大举开进乡村的生产活动中时,传统的乡村生产方式正逐渐进入历史的博物馆。我国正处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转型期,在如今的这两至三代人之际,将从传统社会过渡至现代社会。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及其器具将被赋予田园时代的象征,构成现代都市居民的集体回忆。
传统农业生产中使用的生产工具、水利设施以及劳作场景等都构成了现代都市社会的文化消费对象,也是都市居民回归田园、怀念乡村往昔生活的重要载体,如近年来在艺术界掀起的乡村农民画的热潮,便是社会对乡村生产、生活的集体怀旧的典型表现。
六、和谐融洽的乡村人际关系
与城市社会相对应,乡村所代表的是熟人社会。同一大家庭共同居住在一个乡村内,乡村邻里之间彼此相互熟悉,有着较强的信任度,人际关系较为和谐。乡村居民的淳朴、热情、好客以及融洽的人际关系,在日趋冷漠的城市社会正成为一种稀缺品。
七、绿色农产品
在食品安全正成为全社会的焦虑时,乡村生活的自给自足使得提供健康有机食品成为可能。如今,在巨大的绿色农产品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订单农业、社区支持农业(CSA)等新型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充分表明了乡村农业生产地位不仅没有因工业化的发展受到削弱,反而在绿色食品生产与提供上,更加巩固了其农业地位。
综上,可以看出在进入后工业社会,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乡村的复兴提供了可能。乡村社会中所保留的传统田园景观、乡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生活方式等都成为后工业社会稀缺的旅游度假资源。而都市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为乡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在现代休闲度假和健康消费的引导下,乡村复兴、城乡一体化发展正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