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面积第二大的国家,加拿大拥有着多元化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资源丰富的版图上静卧着47处国家公园、171处国家历史遗址、4处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和8条古运河。从山脉、湖泊、河流、森林的形成到冰川融化、草原进化、物种迁移;从人类传统的早期土著活动到欧洲殖民和加拿大现代化进程,国家公园不仅是加拿大的瑰宝,也展现着加拿大大自然令人信服的神秘力量,国家公园的历史更记录并承载着加拿大旅游和露营行业的伟大变革。
第一个加拿大国家公园——班夫露易丝湖国家公园(Banff&LakeLouiseNationalPark)始建立于1885年,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一样在全世界远赴盛名,1911年加拿大国家公园管理局也随之成立。这就可以看出,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文化起步要早于世界许多国家,因此在经营方面积累的经验也更为丰富。
以获利为目的的初级阶段
最初加拿大国家公园的建立主要以获利为目的,政府通过建立多用途的省级公园来进行资源开发,许多目前看来十分危害环境的行为并没有被禁止。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国家公园内的自然环境岌岌可危。虽然聪明的加拿大人已经逐渐意识到了资源浪费和过度开采对国家公园造成的严重危害,但直到1930年国家才出台相应的法规——“国家公园法案(NationalParksAct)”来对国家公园进行保护。
在1994年以前,加拿大中央政府给予加拿大国家公园管理局全资支持,政府出资建设和维护的国家公园在管理方面自然做得井井有条,但在资金的使用上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加拿大国家公园依靠财政拨款进行运营和维护,这种财务拨款是以年度为单位,财政拨款的多少取决于该财年中公园建设和维护成本的多少,年末剩余的财政拨款需返还财政。为了保证国家公园获得足够的财政拨款,国家公园会尽量在年末之前消耗掉所有财政拨款,以便明年获得同样多的拨款金额。不难想象,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财政费用的严重浪费,而公园设施的建设也非因需而建。另一方面,国家公园管理局对公园承包商以及公园内营地运营者收取统一的特许经营费用,造成了商业活动主体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对公园资源的保护,加之综合上述种种原因,因此加拿大国家初期的建立和维护走了不少弯路。
由于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压力,导致划拨到国家公园的财政支出减少,直到1994年,国家公园管理局才开始采取一系列改革政策减小成本支出,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提高经济收益。经过了几年的努力,直到1998年,中央政府对国家公园的拨款较之前减少了25%,这都得益于公园自身收益的增加。
保护意识苏醒
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由于对国家公园的保护意识薄弱,公园内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曾遭受到严重威胁,基于此状况,加拿大联邦政府于1930年出台了国家公园法案(NationalParksAct),正式以立法形式对国家公园进行保护。立法规定只有在上议院和下议院均许可的情况下方可建立国家公园,且国家公园内设施和设备的维护和维修也需经由国家公园管理局许可,自此,国家公园内的所有自然资源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得到了法律的保护。立法后,以经济盈利为主的经营活动,如采矿、森林砍伐以及水利电力资源的开发都被完全禁止,而某种特定情况下的打猎和捕鱼等生存方式仍然被许可,这称得上是人类社会行为与国家公园自然环境的握手言和。
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国家公园法案中规定公众有机会且有权利参与国家公园的计划及管理事宜,更为民主的处理方式拉近了民众与国家公园之间的距离,让每位加拿大居民都参与到保护国家公园的行动中,这也为国家公园环境的改善奠定了群众基础。
在过去的5年中,联邦政府已经斥资30亿加元用于国家公园、历史遗址及国家海洋保护区内基础设施的维护,包括公园内的营地、小路和游客中心等,这笔投资是联邦政府基础设施计划中的最大一笔支出。加拿大政府致力于为加拿大人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自然公园景观,国家公园正是实现这一美好愿景的最佳途径。这也就不难理解加拿大2016年财政预算中改善旅游业以及公路建设的费用达到了1.91亿加元。而随着公园内设施的完善,公园的收入也在逐年增加。由此可见,加拿大联邦政府对国家公园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公私”较量
虽然在形态上国家公园与其他私营性质的公园无太大差别,但由政府出资建设和管理的国家公园更加规范化、统一化。北美地区连锁公园品牌众多,加拿大国家公园体系也共享着统一的全国国家公园预订平台,虽然各地区国家公园内的具体设施略有不同,但各个地区国家公园的服务宗旨始终如一。正如连锁公园和连锁营地拥有许多合作品牌一样,加拿大国家公园也同样拥有众多相关合作品牌,以保障为游客提供最好的服务。加拿大国家公园官方合作方包括非福利性机构——阿西尼玻河公园保护协会、班夫艺术中心、班夫河旅游机构、马尼托巴省保护区与水资源管理局、Parkbus机构和温哥华水族馆等。
在旅游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加拿大旅游市场也呈现出多点开花的竞争态势,大中小型公园络绎不绝,由政府管理的加拿大国家公园也势必要在潜藏着巨大利润的旅游市场中分一杯羹。改善公园服务,增加园内娱乐项目、提高宣传力度也成为了吸引游客的利器。加之露营行业的火爆发展,国家公园内的建设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也更加趋于住宅化。多种多样的住宿形态也为长期栖居在钢筋水泥围城中的人们提供与大自然深度接触的机会。
近年来加拿大国家公园的投入与产出之差在不断缩小,相信在成熟且完善的行政机制、健全的法律法规的保障下,国家公园收支平衡也指日可待。在意识到存在的问题后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并且能充分了解市场环境是国家公园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从最初的“拿来主义”到后期的“保护主义”,无论是政府主体还是公园内的企业主体都恪守着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的底线。
反观国内,近几年来国内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湿地公园的建设发展迅速。截至2016年6月,中国自然保护区共2740个、风景名胜区962个、森林公园3237个、地质公园485个、湿地公园979个、水利风景区2500个、沙漠公园55个、海洋公园33个,中国景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的脉络和加拿大有很多相似之处,早期的很多开发规划都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缺乏监管,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很多问题。随着生活水平和意识水平的提高,国家不断出台有力有利的政策,扶持传统旅游行业往更佳体验、更安全、更环保、更大效益的方向发展。
我国在很早就设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对保护区进行监管,但是中国国土由于面积过于辽阔,保护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做到尽善尽美。近年国家对于环境问题的监管和投入力量大幅增加,更不断通过舆论手段引导大家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可可西里申遗成功加上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的生态环保工作已经和世界接轨,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