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教育,是以大自然为课堂,对于生活能力、生存能力及道德素养的培养。营地教育,是作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纵观世界,欧美国家的露营文化发展过程,都和教育体系相融合,变成一种思想,走进校园。
我国全社会上下对素质教育问题的关注,其实是从“营地教育”开始的。营地教育是校外教育的重要形式,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让其成为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在目前既是现实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不可否认,当前青少年学生缺乏冒险精神、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社会责任感淡薄等现象普遍存在,要扭转这些情况,仅仅靠课堂教育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深刻情感体验的营地教育,才能逐渐地内化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营地教育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营地教育在我国还是刚刚起步的新生事物,营地教育仍处于摸索阶段,各种舶来品都还没有被消化,想要形成体系,必须结合具体国情,走中国特色的营地教育之路。
百年营地教育源于童子军训练
美国是营地教育的起源地,也是营地教育产业最发达的国家。据调查显示,美国每年有超过 1000 万的儿童及青少年在营地参加活动,使得自身技能得到成长和锻炼。美国的营地教育由童子军训练演变而来,最初是要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主要以军事训练为主,目前已经延展到更广泛的素质教育范畴。活动内容也从宿营、伐木、水上技巧训练、远足、登山、户外运动等,延展到了青少年学习和发展的各个方面。在美国,从小参加童子军已经成为一种成长文化。从《飞屋传奇》和《疯狂动物城》的电影中随处可见这种文化的影子。足见,营地教育在美国已经是家喻户晓,是得到全美家庭认可的教育方式。
“全球化标准”的营地教育
美国上到总统下到家庭主妇,都十分重视孩子在大自然中的体验活动。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夫人米歇尔曾多次邀请青少年在白宫内的草地上举办露营活动,节假日他们还会陪同两个女儿参加夏令营;美国迪斯尼公司总裁艾斯纳正是由于受儿时参加“童子军”活动的影响,才创造了世界著名的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小熊维尼等一系列经典动画人物形象。此外,好莱坞明星、微软、脸谱首席执行官以及政界人物,都在童年时,从营地教育中受益匪浅。
在德国,法律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是以营地教育为主的基本社会常识教育,比如邀请消防员带领小朋友模拟地震、火灾现场,学习紧急情况的避难知识;组织小朋友到邮局,亲自观看一封信件是如何被投递到收件人手中的等。德国小朋友在进入中小学时通常会安排 5-14 天的露营体验,包括户外运动、手工制作、音乐、戏剧表演等,力求满足孩子除了知识之外其他方面成长的需求。
在英国,营地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户外教育,孩子们在树林、山谷、小溪中学习野外生存技能,锻炼体魄和精神。英国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经常会出现在儿童户外教育课,同孩子们一起露营烧烤,搭建帐篷等,此外,他们还经常出资帮助营地组建营地教育。英国民众深受营地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普遍认为营地教育是改变孩子一生的重要课程。
20 世纪末日本从欧美引入了西方式的营地教育,依据国外营地教育经验,结合本国特点,日本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营地教育体系。日本将野外生存能力视为青少年必备的一种生活技能,建立了专门的训练基地,在《保健体育大纲》中特别强调学生的体育课与大自然结合开展。在众所周知的儿童动画片《蜡笔小新》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户外营地活动。此外,“综艺节目冠军”的韩国,也多次在收视率超高的《两天一夜》、《三时三餐》等节目中,邀请当红明星艺人参加,通过真人秀的形式向青少年展示营地教育和户外露营文化。
营地教育落地中国缺乏“顶层设计”
相对于青少年营地教育在欧美国家的蓬勃发展,营地教育在中国则仍是一项刚开始起步的新生事物。就在这两年,尤其是在 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之后,营地仿佛一夜之间成为时下最夯关键词,神州大地遍地开花。然而在营地建设如火如荼的背后,其经营内容的缺乏不容忽视。因环境和市场的差异,营地教育这种新兴的社会教育模式与国内市场并不那么兼容,想要在中国落地并走向成熟,营地教育还缺乏“顶层设计”。
纵观国外营地教育,在项目课程设计、食宿标准、服务流程以及风险管控等等都有统一标准。而我国的营地教育更像是一种民间行为,很多教育机构是从过去的培训班、野外拓展、旅行社转化而来,缺乏统一的标准,有的机构甚至为了客源,对家长的任何要求都一并应承,完全丢失了营地教育的灵魂,这种教育模式即便引进也不可能实质性生根。
西方很多孩子是多年都参加同一个营地的教育,长大后也许会回到营地去做执行者,最终成为自己的事业,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会让营地越做越好。我国大多数营地目前仅能够提供简单的营地服务,包括房车体验、垂钓、烧烤、爬山、采摘等等,然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亲子活动、学习野外生存技巧、识别昆虫、观鸟、沙漠体验等等对大自然的实际观察,以及强调动手能力的课程训练,还未融入到营地教育体系。所谓的“营地教育机构”往往只是一个办公室,借用农家院的设施开展几期活动,而政府重视的项目,通常也就是在某个景区挂牌做个青少年课外活动基地,没有任何基础设施,师资不够固定,大部分从业者还是用旅游的模式来做营地教育。
营地教育作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引进并趋于成熟意义重大。核心问题在于营地教育市场的规范,家长传统认知的转变,以及选择适合孩子特点的营地项目。与中国青少年人口基数相比,我国营地的数量还不多,质量参差不齐,整个行业缺少“顶层设计”,缺少政府的引导及行业规范。
“露营 + 教育”
露营行业发展的突破口
2016 年 12 月19 日,教育部等 11 部门联合发布《教育部等 11 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育部将持续推动研学旅行这一素质教育活动,并将其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营地教育作为研学旅行的重要形式无疑是一大利好政策。营地教育可以将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德育创新形式以及研学旅行等体验式学习探究完美融合,从而解决营地工作日空置率高等问题。
目前北方的冬天寒冷以及南方特色旅游项目的景色同质化等问题,都让营地主面临每年总有一段时间的客户低潮期。如果营地发挥全天候的天然教室这一优势,并积极嵌入学校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与立德树人的新型平台,将会改变目前营地存在客户低潮期这一问题。让无法移动的营地动起来,让营地的理念更有温度的影响孩子的成长。营地与学校教育的跨界合作,在插上教育的翅膀后,营地也将迅速盘活。
选择营地教育,家长要“理智”
青少年教育专家苏颖昕表示“那种单纯考虑旅游路线、住宿、景点的只是旅游产品,不是教育课程。”苏颖昕还说,要仔细看项目的设计中课程的部分,比如每天几个小时的课程,是否能够在真实的体验和活动中让孩子有所收获,是否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家长们也要转变观念,不要拿营地教育的价格与旅游产品相比。
家长对孩子在外的食宿过度关心,继而表现为对营地教育的干扰,如果家长不试着放手,转换思想认知,营地教育就很难回归本源。有些家长在营前反复确认每日行程,营期担心孩子的健康和安全问题,营后对教育效果也是急于持否定态度。没有信任,随意干扰营地工作,对教育成效操之过急,这本身就意味着家长对营地教育并没有打心底里接受。在这种环境下,营地教育的引入就只是空有其“形”,而“魂”不附体。
中国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营地教育停留在“略懂”阶段就盲目跟风,选择的营地不符合孩子的特点。滑雪、帆船,军事主题等技能提升类项目也好,财商、创造性思维等偏向心智成长类项目也罢,重要的是家长要详细了解营地项目的资质、理念、活动安排 , 评估其给孩子带来的收获是否符合自己孩子的需要。但实际上,这类成熟思考型家长占据的比例相当小。脱离孩子切身需求的营地项目,不但无益于孩子的成长,反倒可能产生“逆效应”。
结语
“露营 + 教育”在未来营地建设上会是一个大的趋势,综合性的营地将越来越多地放入亲子或者青少年教育的内容,而在大量国家层面的政策和文件,投资机构对教育领域的重视,以及家长对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外的教育辅助功能场景的期待之下,我国本土的营地教育将会助推素质教育,助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