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溧水凉篷下自然村打造精品民宿村—— 文创为“魂”,留住乡愁

发布时间:2018-08-15 07:21:00 点击数:

近日,来自南京市区的一个27人参观团顶着烈日来到溧水永阳街道东庐社区凉篷下自然村,大家坐在水塘旁的茅草篷下乘凉,秦淮河的发源地东庐山、中山湖环绕周围,幽幽山谷,满眼苍翠。游客不禁感慨这个小山村远山近水,宁静雅致。

“这里曾是东庐山上采石运石工人歇息的驿站,从一个卖茶水的凉篷发展成一个村,因此得名‘凉篷下’”,东庐社区治保主任潘啟月介绍,村里原有村民126户、300多人,在永阳街道收储民居后,重建凉篷,引入文创,打造成了一个以精品民宿为特色的美丽乡村。

村口的空地变成生态停车场,旧时的排水系统被修整保护,破壁断坯、屋子里弯弯拐拐的柱子都被保留下来,村民原来用的木桶、箩筐等农具成为房间的装饰,不起眼的农舍变身咖啡屋,一间间民居变身主题酒店、设计师民宿、会议室、健身房和地方风物博物馆等。土墙树根与落地窗被合理运用,手工作坊与酒吧、咖啡馆相得益彰,乡土文化和城市文明在这里交互融合。

凉篷下目前有未见山乡居别院和轻觅山两家精品民宿,前者沉稳大气,后者简约现代,共37间客房,有含书房、厨房、会客室的套房,也有简约实用的单间,均由村民的老房子改造而来,视野开阔,内部装修现代时尚又不失乡村朴实韵味,从一株绿植、一个摆件的选择,到灯光的明暗、椅背的高度,都经过仔细考量。

“每一间房都是一件文创作品。”参与凉篷下建设的青果文旅执行董事贺亮说,乡村令人向往的除了自然生态,还有淳朴的乡村关系,因此,民宿在植入城市元素的基础上,完全保留村里房屋原貌、结构,“房子还在那里,树也还在那里,只是更新了空间。”

去年国庆期间,以“重又生活”为主题的首届溧水乡村生活节在凉篷下举行,该村正式开村迎客。29岁的汤静在那时辞去外地高薪工作,回到村里当了一名酒店管家,并负责接待游客,“我在村里长大,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看到这里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有名,我感到非常骄傲。”他说,朋友和同学都很羡慕他在这里工作。

回村工作的不止汤静,咖啡馆的服务员徐萍凤和项季婷都是本村人,她们说,即便是一年前,也没想到自己除了在家带孩子、做农活,还能熟练地为游客制作咖啡。“就在家门口上班,工作和家庭两不误。”徐萍凤一脸幸福的模样令人印象深刻。冬梅、卫民……这些村民的名字成为村里老友饭店房间的名字,“喊起来有亲切感,也很有存在感。”在饭店当厨的冬梅笑着说。60多岁的张友扣手工做的豆腐远近闻名,成为凉篷下豆腐铺的工人,每天用石磨和土灶制作豆腐,还吸引不少游客专程来买……目前已有15位村民回村工作,每月有3500元左右的工资。

到凉篷下住一晚,房价从300元到1200元不等,每逢节假日需要提前预订。汤静说,今年春节和端午节时,所有房间都在2周前被预订。

采访时,恰逢一对来自安徽合肥的青年人正办理民宿入住,女孩董婧说,这是他们第二次来凉篷下,两个多月前来时,村旁的山栀花正值盛花期,花香袭人,清晨走在村附近的山路上,听着鸟叫声,深吸一口气,神清气爽,这次趁着暑假特地带朋友再来。

除了千亩山栀花,凉篷下村周围还有千亩茶园,这既是当地特色产业,也造就了幽静环境。随着地方风物馆、生活美学酒店、乡间小剧场、乡民图书馆等文化创意项目的进入,乡村音乐会、乡村小市集等活动丰富多彩,小村庄重新焕发活力,村民们又重拾起对乡土文化的自信。

潘啟月说,凉篷下共分三期建设,目前仅一期开放,后期还会注入更多文创项目,留住乡愁的同时,重塑诗画田园乡村,吸引乡民回村就业创业。


来源:南京日报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内容或图片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电话:15810334530谢谢!

分享到60.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