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观察|从美国营地教育学到的“常识”

发布时间:2018-08-18 12:42:00 点击数:

波士顿营地(Camp North Star)已有92年历史,坐落与森林和湖泊之间,为美国营地协会认证的高质量五星营地,营员来自50+国家地区。

本文作者第三年前往该营地,与营地主任深刻探讨了美国营地教育与家庭的共识、营地带给孩子的影响。

封歆茹


8年营地教育经验

北美营地教育引入中国的开拓者

中山大学&麻省理工工商管理硕士

国际营地协会培训师,中国仅7位

全国青少年户外营地指导员师资认证

爱丁堡公爵国际奖独立运营中心主任

为什么要让孩子参加夏令营?

因为营会(营地教育行业统称)带给孩子重要的成长帮助,Camp provide Kids a world of good。

在营会行业发展多年的国家和地区,这是家庭和营会达成的共识。

美国营会发展100多年,作为促进青少年发展的一个重要行业,从政府到民间发展已形成关于行业价值的核心共识:营会是一种教育形式,如果说学校教育是formaol education, 那么营会作为unformal education,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帮助青少年更好成长。

围绕营会的常识

“营会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成长”,这个共识如同一座大楼,但这座大厦在建之前,已经打好了一个完整的地基,这个地基是一个关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常识体系“。

这个常识体系包含对规则的遵守,对集体生活的理解,家长和机构彼此的边界意识,不同身份的责任和分工,对教育项目的合理预期等。

比如,营会提供的教育服务和家庭教育是一种相互协作的关系,本质上营会工作人员,学校的老师和家长都是孩子成长中的推动者和支持者。营地不是孩子的保姆,营地提供的是一种教育体验,这是家长应该具备的常识。

美国社会本身已经形成了大量对于规则,责任,生活常识,青少年成长,家长职责边界等各方面的共识。人们生活在这个体系里,常识成为了人们沟通和协作的“潜台词”,很多事情不言自明。

正是因为这种常识体系的成熟,不同的营会所设立的发展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发展目标设立的规则才能真正落实,营地的各项工作才得以有序展开,所有的工作完成度越高,营会项目最初的目标的实现度越高。

中国的营会行业发展,不足十年,行业在跌跌撞撞前行,期间伴随着家庭对于营地教育的认知还在萌芽。借鉴美国营会行业,我们还需要补上哪些常识?

边界意识

举个例子,8岁以上的孩子参加寄宿营之前,应该懂得自己的物品摆放和管理,知道每天要换衣服。一个12岁孩子的家长,每天要求工作人员去管理自己孩子洗漱更衣等问题,这就是一种越界。这些问题,要么在家庭长期培养中完成,要么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学习。

营地帮助孩子理解什么是独立生活,它是一面镜子,让孩子看到自己需要学习的方方面面。

彼此尊重

首先要理解何谓尊重。

对于营员来说,团队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个体意味着差异,尊重他人和自身相对的差异,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一个好的团队也会接纳个体的差异。

对于家长来说,尊重营会的管理,尊重营会的工作人员,减少各种特殊要求,尊重营会工作人员的时间和劳动,避免大量的重复工作。比如随意要求各种资料发了再发;要求营会为自己的孩子提供接近“保姆式“的服务……

在营会里,孩子是一切的中心,更准确得说,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营会工作的中心。

在家长的内心深处,自己的孩子永远都是蛋糕上的奶油上的那唯一一朵小花的花芯。对营会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花芯,当这么多花芯在一起的时候,营地追求的是营造安全健康的环境,帮助他们相互映照,彼此协同,营地追求的是每个孩子个性化的绽放。

越尊重,越有爱。

理解规则

对于营员来说,宿舍规则,餐厅规则,活动规则,规则是营会有序健康运作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团队,就有规则。为了和谐生活,为了共同目标,个体需要遵守规则。

比如,在宿舍里往往需要营员一起进行清洁,要求个人整理自己的内务,任何乱放物品,乱扔垃圾的行为,既违反了规则,也是对他人和集体的不尊重。

对于家长来说,要鼓励孩子去遵守规则,调整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应处处讲特殊,天天谈条件,再一次强调,这是一段富有意义的集体生活。违背规则,意味着放弃了完全投入集体生活的机会。

集体生活

在做好自己的事的前提下,要有意识为集体贡献。

人是社会动物,不可能永远活在只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组成的环境里,每个孩子都需要进行健康的社交,交朋友,找到自己的团队,成为团队一份子,同时也为团队做贡献。这是人类进步的本能,同时也是人这种高级动物生命本身的追求。

“不要不敢讲,要敢于提要求”,这种长期来自家庭的灌输,摧毁的是孩子天然对于团队的认知。这种认知一旦在孩子心中扎根,他所有的行为表达都是在提要求。这必然会和营地集体生活产生碰撞。

对营会生活合适的判断和认知

营地是贴近自然的生活,习惯了居住在城市里,除了埋头做题,就是玩电子游戏的孩子来说,营地生活意味“不常规”。越来越多在城市里生活的孩子,开始多多少少有一些“自然缺失症”的症状。而营地提供一个和自然充分融合的环境,让孩子们能回归和亲近自然。

泥土,雨水,动物……都是营地必要的元素,如果越来越多孩子认为这些代表了“脏”,代表了“可怕”和“不能接受”,那么这是我们教育中最遗憾的一部分。

很多研究已经证明,和自然的融合,对于培养孩子的Resilliency(适应力和弹性)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自然的态度,会迁移到孩子未来人生对于他人和社会的态度上。

10岁的营员说:“在我妈妈看来是大事的事(衣服弄脏了),在夏令营里就是小事,在我妈妈看来是小事的事(不遵守规则),在夏令营里就是大事”。

围绕营会的认知

如果我们能完成对于大量“常识”的共识,那么至少会有50%以上的问题不会产生。这个工作,至少还需要1-2代人的努力,“为了下一代”,需要先从父母自身做起。

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永远第一位,家长永远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责任人,如果两到三周的夏令营生活没能按家长的预期,实现孩子学会主动换洗衣物,孩子的英语有大幅度提升等家长期待,家长无需失望,我们都需要理解孩子的learning curve, 成长需要时间,更需要家庭教育长期的灌溉。

营地,是一种生活方式,也一种成长方式,尤其是寄宿夏令营,基本上涵盖一个孩子离开家庭舒适区之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生活,对于习惯了有父母老人保姆全面照看的中国孩子来说,尤为困难。但是,也只有离开“直升机”式的家长包办,才能用于一片可以自由伸展自由翱翔的天空。

对于家长来说,当焦虑逐渐缓解之后,不妨也花点时间去思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未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和孩子一起,积极迎接变化,当改变完成,成长才能实现。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内容或图片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电话:15810334530谢谢!

分享到60.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