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梆企
版式:阿聪儿
制图:阿聪儿
戛洒与通往戛洒的条条大路
3月17日,戛洒的花腰傣赶花街。为赶上这个节日,3月16日,参观完楚雄双柏的虎文化节后,我跟拍摄傣族的著名纪录片导演谭乐水老师等一行,沿着绿汁江,一路抵达了戛洒江(元江)边的傣族村子。
云南有两个“戛洒”,字虽不同,但音却一样。另一个嘎洒在西双版纳(嘎洒机场就因此而得名),而将要赶花街的这个戛洒,则在玉溪市新平县。
和西双版纳的嘎洒不同,新平的戛洒,虽然也是傣族聚集,但这里的傣族却有着不太一样的文化。戛洒的傣族,被称作“花腰傣”,比较而言,他们最大的不同是,不信佛教,没有泼水节。
傣族,被谈论最多的是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一支,但在云南,除了这支,再除了我将要介绍的花腰傣这支,在楚雄北部金沙江流域还有一支(前不久,爆红网络的楚雄80后“白发”干部,先前辛苦奉献的地方湾碧乡就是这支傣族聚集地)。虽然的确都是傣族,但服饰、习俗各自不同,了解云南者,应当特别注意。
从双柏到戛洒的这条路,我也补充一点新信息。现在这条路是老路,经过的河谷,据说有非常罕见的绿孔雀出没,而且也因为有绿孔雀,在双柏与新平交界地修的一个水坝被迫停工,至今还有施工过的痕迹。
此外,正在修一条从永仁(可接四川攀枝花)经过大姚、双柏,到戛洒,最后抵达金平县金水河镇(越南边境口岸)的高速公路。已经在施工,估计过几年就能通车。云南高速路,纵线目前就只有昆磨高速,而正在修的系列新纵线中,这条“永金高速”就堪称大手笔,到时候,从成都直接到金平口岸看越南妹子,就方便多了。
▲将来,你们从318把方向盘往南一打,就可以驶上看越南妹的快车道了
说到戛洒的交通,另一条同样很牛叉的高速,也在施工中,这条路就是从新平东部昆磨线上的大开门经戛洒抵达临沧市孟定口岸。这条路的戛洒段,据说明年就可以修通,届时昆明到戛洒只需要2个多小时。全程贯通后,云南横线又多了一条直抵(中缅)国界的高速路,到那时候,到戛洒的公路旅行,就将有更多的选择。
新平被认为是云南地理的“中心点”,两条十字型高速公路穿过戛洒后,这个中心点会更有说服力。云最近些年高速路修筑,憋着大招,等一一修通时,很多像戛洒这样的地方,旅游将发生新的改变。
从“东方情人节”到土味乡街子
到戛洒“赶花街”,有两个时间可选择。
一个是春节年假期间,戛洒政府搞了一个大型的“花街节”,时间大概是大年初三到初五,地点就在戛洒镇上,这是“花街”的创新版,想看美女的可以来。
▲赶花街,“东方情人节”,大概就是这样,一群怀春少女装扮得漂漂亮亮的在集市上展示自己,等待合适的男人的出现
另一个“花街”,就是我这次看到的。它在村子里举行,时间是每年的3月,跟全国性假期无关,游客不多,政府也基本没资金投入,村里人人自娱自乐。想看“原生态”花街,可以到这里来。
我去赶花街的村子叫达哈,在戛洒镇左边半山坡。戛洒是南北纵向的河谷,两边都是山。左边山(西边)是著名的哀牢山,在缓坡地带居住有傣族,在山顶有彝族,戛洒的旅游目的地,沿着这个山顶到河谷,有很多选择。
达哈赶花街的地方,在达哈河边。这里是达哈村委会驻地,在村委会与河沟之间,有进山公路,赶花街就在公路和公路边的小块闲置的平地上。这个一年一次的“街”,目前完全没有街的样子。
赶花街,已被很多游记提过。据说是傣族人的“情人节”,是过去傣族青年利用集市选择对象、互相认识、谈情说爱的省会。“花街”就是因赶街的姑娘们各个打扮得花枝招展而得名。(《中国民族节日大全》)
关于赶花街的传统做法,有不同说法。《中国民族节日大全》说:穿着盛装的姑娘们,要以村为队,“步履轻盈,缓慢地穿越街市”,这时候,“站在两旁的小伙子便认真地在她们中间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这个做法,像极某电视相亲节目,不知道是否是90年代恢复花街后,新平傣族的创新做法。谈情说爱,大概是很私人的事,前面这种做法,倒像是搞给游客看的,如果传统就这样,那当地傣族人可是相当会玩。
《中国少数民族民俗大辞典》对新平傣族赶花街的解释更简略,大意是,女孩子戴着鲜花,背着猪油米饭,到这里来,准备给心爱的人吃。男子也带着酒,与女孩子共饮。然后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上面这两本书,都出版于1995年,都提到了男女青年在此相会,女子带着食物与喜欢的男子分享,交换礼物,甚至私定终身。在达哈,我问当地傣族,得到的答案差不多。不过,有资料说,新平傣族的赶花街是1991年才在戛洒南部的漠沙镇大沐浴恢复——这里据说是赶花街的起源地(可能也是最早恢复的地方),而且,傣语的“沐浴”,就是“赶花街”的意思。
▲赶花街过去自己带饭,现在都有小吃和汤锅
关于赶花街,今天的描述,已经越来越“国际化”,被描述成“东方情人节”;而且,因为传说花腰傣是原来居住在滇池边的古滇国王室后裔,所以,这个节日也被赋予了某种“王族范”。
▲以前赶花街,应该就是这样背着东西来吃
不过,实实在在的说,在达哈村委会边上,我看到的赶花街,是一次很接地气的乡街子,这里面,最主打的产品,就是羊肉、驴肉汤锅。因为上午就慕名而来,我们到的时候,汤锅和米线、凉粉等摊位均布置妥当,锅里的肉还在煮着,我还有幸看到卖驴肉的小哥,炫耀式的捞起一根奇怪的东西,说这个吃了能壮阳。至于传说中的情人相会,我是没有看到。
▲还在熬的驴肉汤锅
这不难理解,年轻人都出门打工,或者谈情说爱也改用手机,自然就要么看不到人影,要么就看不到“约会”了。而老人们虽然都衣着庄重地到来,但他们步入人生晚景,到这里或许有对往昔的缅怀,但这番情愫,又且是外人能够了解?
▲河边现在都是这样的摊,以前据说竹林里会有人约会
对当地人来说,这的确是愉快的聚会节日。我见到的一些当地人,明显从外地回来过节,他们在自家门口砍羊肉,似要搞一顿家庭汤锅。另一些人,则把家庭或朋友的聚会,放在汤锅摊位上,他们在方桌边围坐,专注于眼前的美食。
戛洒最著名的地方美食,可能就是汤锅。据说,味道很别致,且吃的还是“历史”——据说汤锅的起源与“茶马古道”有关。戛洒是普洱通往昆明的古道之一,马帮翻阅哀牢山留下的痕迹,今天有一处就是已被建设成戛洒的旅游景点。
▲唱情歌的傣族老人
尽管没有了传统自发的歌舞盛会,但赶花街这天,达哈村委会也安排了歌舞节目。时间是下午三点后,60多岁的傣族老人们,在村委会屋檐下,正襟危坐,轮流用当地语言唱传统民歌。据介绍,这些民歌,过去就在花街唱,内容是涉及男女之情。
这些调子,轻柔,低缓,似近距离聚会时演出的那种类型。大概生活在低地、河谷的傣族,其文化都往柔美的方向发展,所以,歌声里也看不到波澜。整个下午的演唱,都在极其安静、庄重的氛围里进行,所有围坐的人都不苟言笑,仿佛在举行一场宗教仪式。
▲来街上聚会玩耍后准备回去的人们
晚上的节目是跳舞。这些舞蹈,是新编创的,跳舞的傣族青年女性,衣着的款式,也不像唱歌的老人那么传统。文化之变迁,在这个花街上一目了然。
▲在达哈河桥上,也就在赶花街的边上,很多家庭会到这里来祈福(或许是类似叫魂),桥上祭献,然后用红线给家人戴上
▲给家里的孩子戴红丝线
到村子看传统的坚守
赶花街这天,村子里其实还有另一件大事。我们住的村子,叫旋涡,是云南省的民族特色旅游村寨。一早起来,我们就赶上他们村寨的祭竜。祭竜,就是祭祀村子后面山林里的神树(竜树)。通过这个祭祀,据说可以保佑整个村子,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在戛洒,祭竜和赶花街,是同一天,就是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日。
▲民族特色旅游村寨旋涡村
▲落满树叶的祭竜的地方
和赶花街的与时俱进不同,祭竜还保留着当地傣族的传统。祭竜是云南傣族、彝族都有的习俗,通常是围绕竜树祭祀,也都更农业神有关。但各地的具体仪式又千差万别。
戛洒祭竜,有学者写过专门的文章。大体上,这里的祭竜是祭祀管寨子的“布召社”,祭祀由村子的男巫师或女巫师担任。女巫师叫“雅摩”(“雅”是奶奶,“摩”是巫),男巫师叫“伙色”。在旋窝村,我没有注意到有女巫师主持仪式,倒是有一个男巫师我们有简单交流。
▲带着这种帽子的据说是“雅摩”,但她不太愿意承认,问旁人说是
这位男巫师,是去年才选出来,他表示自己也很不懂祭祀。看他表情,被选为这个角色,有点勉为其难。这里选“伙色”有一个很神秘的选举方式:把相同重量的衣服摆在一起,头天称都一样重,摆一天再称,其中衣服变重的那位,就会被选为“伙色”。
祭竜是村子的大事,每年都在各个方面做准备。食物方面,要做“竜耙”和黄色糯米饭。住在旋涡的这户人家,我们起来早餐就吃的是“竜耙”。
▲门头上挂着的就是“达辽”
除了吃的,还要做一套竹子编织成的法器。有一种是像筛子,竹篾编制,每个有7 个眼,叫“达辽”,据说祭祀时可以辟邪。另一种事先做好的不知道名字,是一串竹编的圆圈,挂在竹子上,祭竜时,要拿到竜树边插好,据说是为了挡住外人进入。
▲给“达辽”拴茴香
祭竜时,要杀鸡,有的地方,据说要杀10多只,还有要杀猪。但这里,我看到的好像只有一只。在竜树边,有已经用过的吐糟,村民把锅背到这里,要在这里烧水,煮东西吃。
▲祭竜杀鸡鸡血要染在“达辽”上
因为想看赶花街,我们没有在这里停留。等我们下午一点过从几公里外的花街场回来时,村民们已经在一个集体公房下吃着午饭了。据说以前要在祭竜树的地方做饭,吃饭,现在看,吃饭的地方是改了。旋涡村子平缓,祭竜的地方就紧挨着村子背后,所以,在竜树下做仪式,然后换一个就餐环境,比较容易。
祭竜树时,指导学生拍片的谭乐水老师一边给我们解释,他说,妇女到这里来祭竜,要戴帽子。而原因,据他们自己的解释是,只有这样,天上的人才看得见。
▲祭竜时要在这里烧火
这个解释很有意思,这样说来,我们对花腰傣的服饰中的帽子,就不能单从审美上看了。服饰起到与神沟通的作用,通过穿戴某种服饰,能够得到神的庇护,这种信仰下,服饰似乎更容易保留其传统。
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普遍“汉化”,但在戛洒的花腰傣多少有些例外。在街上,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可以看到传统服饰。在农贸市场,吴注意到那种斗笠帽,很畅销,看到有人拿货近来,在里面卖东西的妇女,就争相试戴。
▲傣洒妇女的斗笠,里面包头巾或戴帽子
▲这是傣洒妇女的简装,一部分已汉化
戛洒的花腰傣,其实不是一个单一族群。如果细分,在这里生活的花腰傣至少有两种。一种是傣洒,就是头上戴斗笠的那支,另一种是傣卡,不戴斗笠,而是裹头帕。在戛洒南部的漠沙镇,还有一支服饰很独特的花腰傣,叫傣雅,他们的帽子也是斗笠的一种,但造型像鸡枞,帽檐朝上翻,很特别。
▲傣卡的青年妇女来跳舞,她们不戴斗笠
漠沙镇的大沐浴,是漠沙最著名的乡村旅游景点。一进景区大门,就看到一个巨大的“鸡枞帽”,显然,这种帽子已经是傣雅的文化标识。
▲小鱼篓是这一带傣族妇女非常普遍的工具
戛洒旅游,你的选择
到戛洒旅游,现在有多种选择。一个比较便捷的方式,过年、五一、国庆这三大假期来。假期期间,戛洒政府会组织很多文化体验活动。戛洒服饰很漂亮,美女也不缺,所以,政府搞的活动,还是很值得一观。
▲五一节,戛洒的“沐浴节”(最后做版式的小编偷偷加一句:气质美女居然这么多!)
另一个就可以闲时来,比如,像我这样,即使遇到村子赶花街,也几乎见到其他游客。但这样的做法,需要有进入乡村的管道。我们很多公路旅行,通常只能抵达市镇,所看到的若是淡季,那就是冷冷清清的景点、广场。而如果想进一步深入体验地方文化——即使也是走马观花——则有建立进入乡村的管道。
▲陶明的食里乡村农庄
我们去戛洒,基本没在镇上停留。提前谭乐水老师就给住在半山、公路边的陶明打电话,让他炖好了鸡。他是戛洒的中学老师,和同样是中学老师的妻子在冬瓜林村委会清水沟开了一个山庄。这里,距离赶花街的达哈村委会和距离我们住宿的旋涡都很近,只有几公里。
这个现在叫“食里乡村农庄”的农家乐,晚上满院子飘着夜来香的气味。这里比戛洒高200米,夜晚的气温很舒适。在这个农家乐逛,我发现它原来还有另一种身份。
▲花腰傣的斗笠帽成了这里的装置
看得出来,院子经过精心设计,里面摆放了很多傣族传统生活的物件,以及有一些仿佛也变成物件的油画。他们都是陶明的作品,展示了戛洒曾经的田园生活。
陶明毕业于玉溪师专,学的是艺术,90年代后期到戛洒后,除了在中学教书,还一度参与了戛洒镇旅游规划。这处山庄,也是他的旅游规划作品,尽管建于10多年前,却与今天文旅创组合发展旅游的套路暗合。
▲陶明的食里乡村农庄的植物与艺术
陶明是普洱景谷的傣族,从学校毕业后他跟妻子来到妻子的老家戛洒,然后一边教书育人,一边以自己的方式,探索戛洒文化和艺术的现代表达。
尽管隐居在哀牢山下,但他与艺术圈依旧有往来。很多北京、昆明的画家、摄影家都到这里歇过脚,而他的地方性知识,也为这些外来采风者提供了很多便利。
▲陶明想分不同主题把花腰傣的传说与故事画出来
谈到旅游,陶明对未来希望。将要修通的戛洒高速,出口就在他的山庄门口。未来将要改变的不只他这个地方,在他家背后的哀牢山,还有很多旅游项目,从未被人涉足。
比如,沿着达哈河,就可以开拓徒步线路,岩土是原始森林和瀑布。这条河,从哀牢山的石门峡留下,到戛洒江(元江)时,落差1300多米。如果结合哀牢山上的其他已经开发过的旅游景点,戛洒的旅游,或将有新的面貌。
▲哀牢山山腰的戛洒南恩瀑布
▲坐落于戛洒耀南村委会哀牢山山顶的李润之的庄园
▲耀南村委会围绕李润之庄园,开辟了一条旅游商品街,卖哀牢山的茶叶、药材、蜂蜜等等
▲这是李润之庄园边上一个店铺,戛洒的物产非常丰富
陶明是艺术家,他对戛洒的陶艺和服饰都比较有研究,而这两样,或许就是戛洒用文创的思路搞旅游的支点。
在距离他家几公里的地方,有专门制陶的土锅寨。这里保留了泥条盘筑、慢轮、加堆烧的制陶工艺,堪成中国陶艺的老祖宗。
▲土锅寨一对夫妻在做陶艺
戛洒的服饰、刺绣,是政府一直想推动的文创产业。几年前新平拍摄的《花腰恋歌》就讲述花腰傣的青年,为探索服饰工艺的产业化所做的努力。
▲花腰傣的服饰细节
▲《花腰恋歌》的电影剧照,衣服是比较传统的傣雅人的服装,拍摄地,看上去是在漠沙大沐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