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徐琛:孩子一生可能只会体验一次营会,我们须全力做好

发布时间:2017-10-28 08:41:00 点击数:

徐琛是一位非常年轻的营地导师,90后。我去年在探访长沙县七中的时候认识他,当时他的踏实诚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次在广州进行的“营会设计入门课程”,他报名参加,自始至终认真投入。结束后,在回家的高铁上,他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写就了下面这篇文章。从这篇文章中,您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一位年轻营地教育工作者的真实成长和心路历程。

迷茫期的相遇

上次跟阿玲相遇,还是去年年底在北戴河的“导师培训”以及之后的“pmb”课程,当时自己处于比较迷茫的时期。暑期做完项目之后回到河南,大半年的时间没有作出一些自己期待的结果,也在考虑离开这个行业去尝试不同的东西。

但是上了阿玲的课程后,自己对营地导师的价值,尤其是将个人经验融入营地教育事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于是决定继续在这个行业里不断沉淀自己。

作为一个从河南走出来的学生,自己一直在应试教育和营地教育的冲击中摇摆不定,高中之前,甚至可以说是大学之前,我都在以“分数独大”的环境中生存。

从国外留学回来之后,有幸结识了两位对教育非常有见解、默默奋战在教育一线的聂老师与李老师。从此之后,认识到原来教育可以这么玩,原来玩中有这么多学习和收获,由此开始了自己与营地教育的不解之缘。我踏入营地教育行业后,曾做过的岗位有小组导师、大组导师、行政、摄影、培训、课程设计,我总是尽可能去接触这个行业需要的各种知识,努力在各个方面不断地打磨自己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营地教育中,导师能带给营员的东西,很大程度上依赖导师自己不断吸纳和学习。在营地中,我感觉到自己跟别的生命产生了连接而不断地丰满起来,尤其是与孩子们的连接。过去两年半的时间里,我不断在探索,与不同导师合作和配合,接触不同的课程。从“营地导师”处看到了阿玲的课程设计入门课程,我就直接报名了。

阿玲老师给我的启发

不得不承认,我是带着很多自己原先的经验和内容来参加阿玲课程的,希望在这些课程的基础上能够改善自己的课程设计思路。

第一天,阿玲带着我们做上午的热身,下午的创意思维活动,尤其是以打开五感为目的设计活动后,我有一些疑惑,我怀疑这些不能直接跟我过往的经验产生连接。

第二天下午开始自主设计活动,我把以前的内容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而且自认为还是很不错的思路和方式,但是与大家的交流以及阿玲的点评之后,我内心逐渐被震撼到了。

更加明确的主题、主题背后的价值体系入手,之后的活动安排都是在为主题服务,将营会设计变成一场教育之旅而不是纯粹的走流程,完成任务,在课程设计方面,我们只是将不同的内容叠加在一起,而不是有一条主线串联在一起。这些都非常直接地敲打我以往的思路和做法。

最后一天上午,阿玲跟我们分享了她为北京一所高中的80名来自于新疆的孩子设计的营会。

从前期对受众的分析(优势,劣势,需求等),到如何根据需求定营会的主题,以及整个营会中,预期孩子们能够学习的知识和技巧,然后根据主题来设计不同的活动流程,再到极其精细化的执行操作,以及对团队培养付出的精力和时间。

这些都促使我不断地去反思之前的营会,虽然我们也会设置主题,但是貌似主题的存在更大程度上是为了吸引家长,而不是更多地从营员和课程设计的角度来贯穿整个营会。

我们确实可以给营员带来很多收获,但是收获更多是碎片化的,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不足以帮助营员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很难让他们将营会中的收获应用到未来的生活中。

如果我们能够将营会的IP/基因作为中心点来设计活动的流程,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将碎片化的学习系统化,把一些普适性的内容作为整个根基来设计营会。

在不同市场情况下,如何将阿玲的营会课程设计方法应用到实际操作中?这需要思考。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要根据每个市场不同的情况,结合当地学生的具体需求。

我学习了:自始至终需要将营会主题作为核心来设计活动流程,以营员的需求为核心,而不是以家长和社会的需求为主体。营地教育其实是在做引领性的工作,将家长和营员真正的需求激活,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有时候也不能太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营地:可视化的创意设计

从此次广州培训中,我觉得除了在课程方面,还有几个方面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一、可视化的创意设计,这次培训我收集了很多照片,从铭牌的设计,到场地的布置,工作人员的着装到证书的设计等等。

阿玲跟我们分享:她会和几个做设计而且对教育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对营会中可视化细节进行把控,营地是一个文化和创意集结的地方,如果我们希望营员能够在营会中突破自我,培养创意思维,我们首先要将这样的氛围营造出来。

二、用多样化的艺术方式打开营员的五感。营地教育真正的价值在于对营员内在状态的调动和激活,而这次从我自己亲身体验来讲,即兴表演,舞台创作能够从多维度帮助营员打开五感,放开自我,全身心投入到营会中去;

三、营会的形式需要服务于主题,不然,营员体验的就只是一个个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阿玲在培训中提到的一点我非常认同,每个孩子一生可能只会体验一次这样的活动,所以如果因为前期的设计以及导师的能力不足,导致活动效果不理想,那么我们是承担不起这样的责任的;

营地教育在中国的出现,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作为一名营地教育工作者,能够接受家长的托付,在孩子们人生中的某个阶段陪伴他们的成长,播下一颗种子,留下一个火种,对于我来讲,足矣。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内容或图片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电话:15810334530谢谢!

分享到60.6K